军校见习学员站岗时, 因多瞥一眼立一等功, 创解放军纪录保持至今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妍妍
编辑|妍妍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84年云南前线,一位22岁的军校见习学员凭借一个不经意的"多瞥一眼",挫败了越军的突袭计划,创下了解放军单兵作战的最高纪录。
这位名叫黄登平的年轻人,用他的敏锐、果断和勇气,谱写了一段至今无人能破的战斗传奇。这样的战绩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?
一个农村娃的从军路
黄登平出生在湖北京山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从小就对军人充满向往。
1979年,年仅17岁的他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。凭借出色的表现和过人的聪明才智,他很快被选送到军校深造。
军校生活对黄登平来说充满挑战,也充满机遇。
他是军校恢复建制后招收的首批大专生,面对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繁重的学业任务,黄登平从不懈怠。
战术、情报分析、武器装备知识——这些课程他都学得格外认真。
教官们常夸他"脑子活络,反应快",同学们也佩服他遇事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。
1984年,正当黄登平在军校如鱼得水的时候,一个意外的命令打乱了他的学习计划。
由于中越边境局势紧张,部队急需补充新鲜血液,黄登平被选派到云南前线担任见习参谋。
刚到前线时,黄登平既紧张又兴奋。他的主要工作是整理伤亡报告,每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数字和鲜活生命的消逝。
随着时间推移,他的心态逐渐从最初的亢奋变得沉稳冷静,学会了用观察者的眼光看待战争。
无名高地上的越南国旗
1984年10月,一面越南国旗突然出现在中越边境的一处无名高地上。这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不仅是挑衅,更是对中国军人尊严的挑战。
我军立即展开炮击,试图摧毁这面刺眼的旗帜,却收效甚微。
指挥部为此十分恼火,急需一名勇敢的侦察兵前去查明原因。黄登平主动请缨,申请上高地侦察。
夜幕掩护下,黄登平悄悄潜入敌方阵地。
凭借军校学到的侦察技能,他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——这处高地恰好是我军炮火的盲区,难怪之前的炮击都未能奏效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个位置若被敌人占领,将对我军构成严重威胁。
回到营地后,黄登平向上级汇报了发现,并大胆提出在高地设置机枪阵地的建议。他的分析有理有据,建议也切实可行,很快获得了批准。
就在机枪阵地建设紧锣密鼓进行时,噩耗传来——黄登平的军校同学在运输弹药途中踩中地雷牺牲了。
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击打在黄登平心上。他和这位同学一起从军校出来,平时关系亲如兄弟,如今却天人永隔。
悲痛之余,黄登平主动请战,要求替牺牲的同学完成运送弹药的任务。
浓雾中的异常声响
10月的云南边境,夜晚温度骤降,山区常常起雾。那天凌晨3点,浓雾开始在山间聚集,能见度极低,连伸出的手都难以看清。
黄登平主动要求留下来值夜班,替战友们守护刚建好的机枪阵地。
他调整好机枪,检查了弹药,然后静静地坐在掩体里,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雾气。
凌晨4点左右,当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时,黄登平的耳朵捕捉到了一丝异常——远处传来细微的石头滚动声。
常人也许会将其当作山间野兽活动的声音,但军校训练让黄登平对这种声音格外敏感。
"这不对劲。"他心想,"野兽活动不会有这么规律的声音。"
黄登平屏住呼吸,竖起耳朵,继续观察。雾气太浓,视线受限,但他决定再多看一眼。就是这"多瞥一眼"的决定,彻底改变了战局。
当他调整角度,微微探出头去时,忽然看到雾中有人影晃动。
那不是普通的人影,而是全副武装的敌人!黄登平立刻明白,越军特工正准备趁着浓雾偷袭我军阵地。
一人对阵十五名特工
黄登平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扣动了扳机。
子弹如暴风雨般扫向雾中的敌人,第一轮扫射就击倒了数名越军特工。
敌人显然没料到会被发现,一时间乱作一团。
但很快,他们开始还击,子弹在黄登平的掩体周围飞舞。形势危急,黄登平知道自己必须采取更积极的行动。
他大胆地决定跳出掩体,主动出击。
这个决定在军事上称为"高风险高回报"的战术,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牺牲,但黄登平顾不上那么多了。他拔出三枚手榴弹,拉开保险,向敌人集中的方向投掷。
"轰!轰!轰!"三声巨响过后,黄登平抱着冲锋枪冲入敌阵。
在短短几分钟内,他借着手榴弹爆炸的混乱,近距离击倒了更多敌人。整个战斗持续了不到15分钟,却充分展现了黄登平卓越的单兵作战能力。
当战友们闻声赶来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——地上横七竖八躺着15具越军特工的尸体,而黄登平一人站在中间,身上沾满了泥土和血迹,但精神矍铄。
战场清点战果:缴获AK-47冲锋枪7支、RPG火箭筒2具、手榴弹30多枚,还有一张标有作战路线的地图。这张地图证实了敌人的目标正是我军新建的机枪阵地。
无人打破的纪录
黄登平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前线,甚至惊动了军区司令部。单兵击毙15名敌军特工,这一战绩在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。
部队为黄登平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,授予他"一级英模"称号,并荣立一等功。
随后,他被调入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任连长,1985年又因出色表现再获二等功。
越军方面对黄登平恨之入骨,竟悬赏10万越盾(相当于当时1万人民币)捉拿这位年轻的中国军官。这一悬赏令反而成了黄登平军旅生涯中的一枚特殊"勋章"。
黄登平的战斗事迹被写入军校教材,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军校学员的典型案例。
教官们常对新学员说:"看到黄登平了吗?他用'多瞥一眼'创造了奇迹,你们也可以!"
四十年过去了,黄登平创下的单兵击敌最高纪录至今无人打破。
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记录,更是军人素质、军校教育和战场实践完美结合的见证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黄登平的传奇不只是个人英勇的故事,更是军人职责与使命的生动体现。
关键时刻的"多瞥一眼"背后,是他对军人天职的执着坚守。
他的事迹告诉我们,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往往能改变历史的走向。四十年无人打破的纪录,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保家卫国的军人!
相关文章
- 2025-03-04老太高速逆行,民警及时赶到!
- 2025-09-07军校见习学员站岗时, 因多瞥一眼立一等功, 创解放军纪录保持至今
- 2025-07-19亲美的下场, 再现南北分裂危机, 或将悲剧重演, 中方还会出手吗
- 2025-03-25文化惠民重在心怀乡亲
- 2025-04-19秦保建当选济源市市长